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城市像人,有周期和生死,破旧立新就是循环不息的城市化进程。

我从事的旧改、困境资产领域是个需要懂全球市场宏观又能”接地气“的活儿。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个领域的特点都不太一样,亚洲市场,包括国内和香港主要还是拆旧和债权交易,美国主要是高超的金融工具应用。有的时候参加行业国际会议其实很好笑,以为都是同行,结果有的国家来的是律师、银行家、有的来的是”包工头“、还有的国家全是工程师,大家在不同频道”各论各的“,八仙过海。

绝对是同一个游戏,完全不同的玩法。

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盯着看美国和亚洲的机会。最近市场情况不明朗,我便多了许多研究欧洲同行怎么做”旧改“的机会,不得不说,欧洲人民真的是把这个领域又做成了一门艺术。投资人的”老钱“性格倒逼出在”价值修复和提升“这个层面精工细作的、默默发财的高手玩家。

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金厨银卫“这句老话真是放在欧洲市场也适用。研究了一堆项目,翻译成”人话“就是他们厨房”局改“技术含量真的很高,简直就是”老破小“的”点金术“。

没有厨房的欧洲豪宅

法国作为欧洲最注重生活品质与建筑文化保护的国家之一,在历史建筑改造、适老化设计、认知友好型空间营造等方面素有传统。尤其在疫情后,越来越多的家庭和活力老年人选择入住乡村环境优美的翻新古宅或城市中心的文保建筑改造的高级公寓,”老壳新魂“的居住改造需求推动了厨房成为关键场景。传统欧洲住宅,由于贵族不做饭,所以很多厨房都在地下室,昏暗狭小或者干脆就不在主宅里;如果是改造十八九世纪的乡村古堡,很多时候,厨房必须从马棚、牛圈、门房里从头加建出来;如果是战后红砖小高层、楼房,往往现有的结构是一层楼只有一个厨房的那种”筒子楼“。

认知照护实践:厨房中的神经友好设计

法国在认知照护领域的研究领先全球,尤其在儿童自闭症家庭与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居住环境设计方面,已有大量落地实践。**厨房,这个最”多感官“的空间,恰恰是法国人验证”神经友好设计“理念的第一前线。

尼斯的儿童认知厨房实验

在法国南部的尼斯,有一个专为认知障碍儿童家庭设计的厨房改造实验室。设计团队发现: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厨房常常是一个高刺激空间——气味、声音、光线、陌生材质的混合令人不安。因此,他们提出了几项”感官过滤“方案:

  • 声学缓冲:安装低分贝电器,并在墙体和橱柜内加入吸音层,减少突发性声响;
  • 色彩分区:使用固定颜色编码功能区(如红色为危险热源区,绿色为冷藏储存区),减少学习成本;
  • 视线可达:所有储物空间皆为开架式或透明门,**便于孩子理解”物品在哪里“;
  • 顺序动线:根据执行任务的自然顺序布置厨房,**从拿取—处理—清洁环环相扣,避免重复移动。**

认知友好厨房

法国对于认知退化期长者,也开发出一系列适老厨房的神经友好设计,包括:

  • 固定物品位置与视觉标签:所有物品摆放位置不变,标签清晰,避免”找不到“焦虑;
  • 简化开关设计:选用大型旋钮、明亮的指示灯,减少误操作;
  • 动态照明系统:光线强弱随时间变化自动调整,减少”日落综合征“带来的混乱;
  • 低反射材质与温和色调:避免眩光刺激,营造安心环境。

这些设计并不追求”炫技“,反而越是贴近人的感官与行为模式,越能延缓退化、维持尊严。

技术细节:改造不是换橱柜这么简单

”局改“最怕的就是只动表面功夫。

法国人在厨房改造这件事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看起来换了橱柜,实际上动的是系统。

旧建筑最大的问题是电力系统、上下水管线和采光条件都严重滞后,而老年人厨房使用频率高、对安全和便利性的要求又非常细致,所以一套真正有效的厨房局改,必须做到:

  1. 隐蔽布线、全面更新电力系统:法国家庭普遍使用高功率厨房电器——嵌入式烤箱、洗碗机、电磁炉、蒸汽炉……动辄总功率上千瓦。旧建筑原本的电路承载力根本不够,一旦不更新,就会留下安全隐患。法国标准做法是在不破坏文物保护结构的前提下,通过踢脚线槽、吊顶夹层或壁龛进行电线布置,而非国内常见的明线走法或全拆重布。
  2.  ”冷热分区 + 功能分区“的空间再组织:为了适应不同年龄段家庭成员的使用习惯,法国厨房通常通过色温调节照明系统(冷光用于备餐区、暖光用于用餐区)来营造心理舒适度;同时采用”U形“或”双线型“布局,明确食材准备、烹饪、清洁三大核心流程,避免老年人反复转身造成疲劳或摔倒风险。
  3. 橱柜不是核心,人体工程才是关键:真正的”局改“高手不是橱柜公司,而是理解人体动作轨迹的照护工程师。法国设计师会根据使用者的身高、握力、步幅定制台面高度、吊柜下沿到眼距的最佳距离,抽屉拉力与缓冲系统也都调校到适老化标准。甚至连橱柜门的开合方向,都会因主使用手为左手/右手而定制。 

工程协同:多工种联动的”厨房改造战役“

法国厨房适老化改造之所以被称为”点金术“,不仅仅在于设计理念的先进,更在于工程协同的精密度。这一切并非一家公司、一位设计师所能独立完成,而是一个牵涉广泛的系统工程。

文保限制下的”外科手术式“动工

在法国,尤其是巴黎、里昂等历史城市,大量住宅属于法定保护建筑,不允许随意敲墙改结构。厨房局改只能在”壳体不动“的前提下完成”器官移植“——这就需要:

  • 结构工程师与建筑师协同评估改造方案是否影响荷载;
  • 文保部门审批所需时间、细节必须预留进项目时间线;
  • 所有新增设备和管道必须隐蔽于结构允许的区域内,甚至在老墙内部加建可拆卸维修腔体。

多工种联动的施工节奏控制

厨房改造常涉及电工、水工、木工、暖通技师、智能系统集成商等多个专业工种。法国项目管理者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做厨房改造,就像跳芭蕾舞,要掌握节奏。“

  • 每一项管线的布设,都需事先由MEP(机械、电气、管道)团队统一建模对齐;
  • 所有设备进场顺序需反复校对,避免二次施工导致的成本和时间浪费;
  • 木作橱柜制作周期与水电施工时间互不干扰,通常使用模块化组装快速对接成品与定制部件;
  • 对老年人家庭的工期影响控制尤其关键,施工前往往需设立临时功能厨房,确保日常生活不受干扰。

用户参与:以照护者与使用者为核心的共建流程

法国厨房改造项目极重视”人的参与“。** 不只是设计公司与施工队之间的配合,更是家庭照护者与主使用者的共同参与。

  • 设计初期需进行功能访谈与空间行为记录,通过”行为地图“反推使用频率与痛点;
  • 改造方案的沟通不是PPT演示,而是全尺寸纸板模拟+VR现场导览,让老年人、照护者”提前走一次流程“;
  • 工程期间,有专门”家庭顾问“随访记录反馈,有时还会邀请社区中有类似需求的人群观摩,作为下轮改造参考。

制度保障与文化土壤:为什么法国能把厨房改得这么精?

在深入了解法国厨房改造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后,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精密设计和复杂工程能在普通法国家庭中落地?

答案其实藏在两个层面:

制度保障:适老化不是”感动自己“的设计,而是国家级社会工程

法律刚需驱动:法国 2005 年通过法案,明确所有新建和改造住宅必须符合无障碍标准。厨房作为高频生活空间,必须列入审查范围;
长照体系激励机制:法国的长照体系(APA)为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居家适配资金补贴,尤其对厨房、卫浴等重点区域的改造有专项支持;
税收抵免与补贴制度:厨房改造若用于适老化或认知障碍照护,可享受高达25%的税收抵免,且部分工程项目可申请地区性政府补贴,极大降低家庭负担;
文保建筑专项审批路径:在巴黎等城市设有”文保适老化改造绿色通道“,为符合要求的厨房改造提供简化流程与技术支持;

这些制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法国”在地养老“政策系统性推进的体现,使得厨房不再只是”生活空间“,而是与医疗、照护、公共资源连通的”家庭枢纽“。

文化驱动:生活美学与照护意识的融合

厨房即社交核心:法国人将厨房视作家庭情感的中心,一日三餐之外,厨房还是子女返家、朋友聚会的场所;对厨房的投资,不是出于”炫富“,而是维系家庭关系的本能;
尊严照护“观念深入人心:法国社会对老年人自主性的尊重远高于亚洲,厨房改造的目标并非减少工作量,而是延续老人的”行动自由“;
设计即教育:不少法国厨房产品品牌都会在官网和门店配设”厨房改造知识小册子“,科普适老化改造理念,提升消费者对”好厨房“的判断力;
工程师即传播者:许多法国厨房改造项目负责人会参与学校、社区、养老院的讲座与培训,将设计理念与实施经验分享给公众。

中国厨房的局改借鉴:从法国经验中学到什么?

虽然中法两国在建筑形式、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正因如此,法国厨房的”点金术“更能给我们以启发。对于成千上万在市场低谷,面临”老破小“改造出租还是低价售卖焦虑的中年子女与他们的父母来说,一场真正有意义的厨房局改,或许正是这个问题的破局解法。

技术上:我们并不缺条件,缺的是”整体性思维“

  • 基础条件更优:中国城市中的大量老房,虽然年代久远,但基本电路和上下水早已铺设完成,拆改成本远低于法国的文保住宅;
  • 空间规划灵活性更强:相较于法国”壳体不可动“的限制,中国老房往往可以打通非承重墙,进行大尺度改造,具备更多”组合空间“的可能性;
  • 设备可选性丰富:随着国产智能厨电的飞跃式发展,已经具备高性价比的适老产品(如语音操控电器、低压燃气保护阀等),技术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有没有”合格的整合者“。

法国人厨房改造的最大启示不在于”技术领先“,而在于始终以使用者为中心,通过对人的行动逻辑、感官负担、操作习惯的反复观察来倒推工程方案。这种”照护视角 + 工程整合“的方法,正是我们当下最缺乏的。

思维上:从”装修思维“转向”照护思维“

我们今天装修改造老厨房的主流逻辑仍停留在”要不要砸墙+品牌选购 + 展厅比价 + 包工施工“的阶段,目标是美观、耐用、性价比。而法国的厨房改造则从”行动能力“与”居家尊严“出发,以照护思维去定义空间,这一套逻辑,值得我们借鉴:

从实际操作来看,中国厨房局改真正难的,不在于买不到设备,而在于没有人承担”整合照护需求、统筹工程流程“的角色。 

所以东亚小孩或者说有心帮父母改造”老破小“的成年子女们,

不要你珍视的亲人放手交给橱柜厂商”初出茅庐“的计件设计师和”一键画图“设计软件;
不要只是指望你找到了一个认真负责的装修公司搞定一切;
不要抱怨,向这个广阔的世界要最好的解决方案。

 

 

话题:



0

推荐

丙方张大王

丙方张大王

7篇文章 14小时前更新

搞过智能养老和老年学课题,留美十年的 “纽约客”,前科技大厂打工人,困境资产改造与运营从业者。参与过不少大项目,和总统开过会,搞过政府招商,谈过重整、盘过资产包。无论留在海外还是回国,中国独生子女一代都绕不开父母养老的各种现实问题,都有操不完的心。人总要长大,我有事要做,有人要顾,有局要破。个人微信公号:工部侍郎有点忙

文章
  • 文章归档
2025年 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