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留美十年的 “纽约客”,前“大厂”数字化转型打工人,现在搞旧改。这些年中美两头跑,搞过政府招商,谈重整、盘资产包,穿梭于中美之间,参与过不少大项目。但真正改变我的,是我家的那套——没人住、没人管、门都打不开的老房子。
那套「扎心」的老房子
我家老房空置多年,堆满杂物,房门潮湿变形打不开。墙纸泛潮脱落,沙发塌陷,活像“过气家具博物馆”。这房子许多亲朋好友都住过,有许多美好回忆,父母舍不得出租、也不愿意卖。父母总说:“收拾太麻烦,租也不赚钱。”
但现实是:
每月亏着物业费
年久失修市值缩水
几万一平米的房子,竟当“杂物仓库”用
我那时人在纽约,每年回来几天,不想面对这个问题,也不敢面对父母老去的现实。像很多独生子女一样:逃避。
直到我从“不良资产重整投资人”的身份出发,看这件事,我的脑子才“当啷”一声清醒了:
我们帮客户把破产资产盘活、把烂尾楼变网红酒店,为什么不能把自家的老房也当作“资产”来处理?
转折点:当资产管理者视角照进家里
加入机构后,我跟着一群老法师天天分析困境资产、烂尾楼, 讲的都是“残值计算”“持有成本”“重整后的流通性”。
这套逻辑照进我家,顿时感受到:
✔ 房子长期空置 = 缓性亏损 ✔ 每月交物业、年久失修、没人住还在贬值 ✔ 父母越舍不得处理,越等于让它沉没
那不是“以后再说”的问题,那是每年都在亏的真实账本。
所以我开始干了件事: 和几个靠谱的小伙伴一起,从广州、深圳、北京,到纽约、洛杉矶、西雅图、伦敦,我们在工作之余开始协助亲友改造他们家“沉睡”的老房。 改出租、出售、做养老备用、家庭共享。
我逐渐发现,很多海外职场精英,对自家老房这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往往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怕爸妈反对
怕装修被骗
怕流程复杂
怕回国时间不够
人总要长大,独生子女一代,面临这样情况的同龄人还不少。我决定不要再荒废时间,诚实面对人生,并把我踩过的坑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海外党最容易踩的四个误区:
误区一:图省事、心疼机票、拍脑袋卖房
很多人认为,如果父母已经长期不住那套房子,那就该早点卖掉落袋为安。 但真实案例告诉我们——由于持有成本低,一线城市的老房大部分即便空置几年,重新定位翻新后出售的收益,往往高于原样出售的市场价。
案例:悉尼“大冤种” 小王2019 年匆忙回国 250 万急售上海老破小,3 年后同户型改造房卖 390 万 ——亏了 140 万,可以淡季商务舱全家往返20个来回。
真相:一线老房重整翻新后才是优质可变现资产,盲目抛售 = 陪跑割肉
误区二:改造是无底洞?
很多人害怕老房子一动就动大钱,怕返工、怕麻烦,索性选择原样出租或放着不动。
真相:出售出租目的改造和自住属性的个性化装修是两码事,采用专业化、标准化的设计施工方案,改造花的每一分钱,都要算好回报率。
模块化 + 智能家居让成本可控:
别拿“自住喜好”套“出租/出售”
该花花该省省,旧物改造体现智慧也创造价值
宁愿坦荡做“减法”,也不要盲目迷信“网红”装修搞成“串串房“,败了家族好风水
误区三:适老化 = 养老院风?
一搞适老化,立即墙上装一圈扶手、预留轮椅尺寸。实际上,全屋隐形适老设计才是居家养老王道,尊重父母生活习惯,多了解父母的生活起居,智能化、无感适老才能做到父母“心趴”上。
真相:家是情绪的容器,改造出乱子大都是彼此缺乏边界感。没有人喜欢被时刻提醒衰老。
不切实际的智能家居、适老化想象场景会让父母手足无措。你家不必成为高科技展厅,你和智能家居博主之间隔着每年N次更新换代的大额焕新预算。
暖通、安防、照明等领域成熟的IOT设备已经可以让父母享受这个时代的智能红利,也能让你远隔千山万水第一时间发现父母异常。
适老化不存在一步到位,给父母装修老房能处理好防滑、保温、空气质量、光线才是王道。
误区四:「爸妈养老 = 郊区大房子空气好?」
「爸妈长期在海外帮我带娃,市区老破小没用,不如卖了买郊区大房子,将来养老环境好。」
案例:洛杉矶“大冤种”小江的父亲牙齿脱落,当地牙科费用高、排期久。回国做种植牙,郊区住宅打车往返医院不便,父母不习惯常住酒店,市区却已无处落脚。小江家旧宅就在全市最好的牙科对面,父母怨声载道。
真相:市区老破小≠养老“鸡肋”,反而是“隐形刚需资产”。三甲医院附近 1 公里内的老房,是银发族最稀缺的“健康保险”。
保留市区老破小,做“医疗 + 养老”双功能改造:与其盲目置换,不如用“适老 + 医疗”双模块改造,让老房成为“健康守护 + 现金流”的双重保障。
趁父母健康,尽早整修房屋,遇事方能从容。一边陪护就医,一边装修,难上加难。父母一世康健是福气,提前做好预案是本分。
“老破小”处置不能只算租金账面收益,要全盘考虑家庭风险对冲。
为什么现在必须动手?
中国一线和核心二线的“老破小”,是被严重低估的“房住不炒”时代的微型价值洼地。父母舍不得动,子女不敢动,结果就是:资产沉睡、物业费白交、维护年年涨、市场估值年年跌。
而现实却是:
✔ 具有良好居住属性的二手房交易活跃
✔ ”回归主城“,城市更新政策密集出台
✔ 短租 + 适老刚需强势增长
✔ 异地定制 + 本地落地服务越来越成熟
如今正是唤醒这些“沉睡资产”的最佳时机。作为普通人,在多变的全球局势之下,那些被误判为「鸡肋」的老破小,可能才是你的家庭对冲海外通胀的隐秘锚点。用适老模块重塑父母动线,用科学收纳体系激活空间价值,这不是装修,这是用资产配置思维给家庭财富「做手术」。此刻不执刀,更待资产「癌变」?
这些「跨国困境」,有没有你的影子?
人在北美,老房在广州:空置 = 烧钱
Lucy 多伦多房租年年涨,广州老房空置,水电物业费照交,屋内杂乱。父母无心整理,中介也不愿带看。
情感羁绊 vs 资产浪费:小昭的深圳困局
小昭单亲家庭,母亲长期在美带娃,深圳罗湖老宅堆满回忆却无人打理,「想留留不得,想改改不动」。
好地段租不上价:北京二环的“奇葩户型”
小明家90年代单位房,采光差、户型怪,父母随意报价 + 渣图挂牌,半年无人问津。
跨国置换难题:Lily 的养老房困局
Lily 的父母希望卖掉郊区大宅换一个适合养老的小户型,最好三甲医院附近方便看病拿药。这事不是回国两周能解决的,她在国外无法帮忙,父母年级大了执行力不高,一直拖着,全家陷入 “想卖却不动” 的僵局。
你家有没有一套没人住、也放不下的老房?
评论区聊聊,人总要长大,有事要做,有人要顾,有局要破,我们一起把这事,做得漂亮点。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