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期我在北京参加了 TADC2025(第七届科技无障碍发展大会),我本以为这只是一场慈善主题活动,现场听下来反而相当技术硬核:每个发言人都在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着一个事实——无障碍合规,已成为智能硬件和数字产品出海的硬门槛。

企业主关注这个领域,不是出于纯粹的科技平权考量,而是出于一个更现实的考虑:智能产品出海必须符合欧盟、美国标准,否则就会被下架。

如果你还以为科技无障碍只是一个小众的公益性话题,那可能很快就会付出代价。EAA(欧盟无障碍法案)倒计时启动,意味着留给中国制造自我调整的时间已经不多。

 

主办方邀请了来自标准、法务、企业、认证机构等多个维度的嘉宾, 现场听下来是蛮紧张的:

有人穿着职业西装,一脸严肃地谈ADA责任链和欧洲CE认证;

有人翻着PPT,讲自己的智能家居感应器有多灵敏、能识别各种场景;

还有人直接打口号:“帮助残障人士,是企业社会责任。”

 

而最应该在场的,却缺席的是广东制造业老板们——在东莞、佛山、顺德车间里埋头干活的那群人。他们太接地气了,也太孤岛了

你以为这是设计问题,其实是法律问题:

  • 某知名智能马桶品牌在北美上线不到三个月就被平台强制下架,原因不是质量问题,而是“语音激活系统未声明适老误触可能”。
  • 中国智能手环品牌在北美上线三个月,被电商平台强制下架,理由是“未声明紧急呼叫延误风险”;
  • 做智能照明的团队,好不容易通过UL认证,却因为包装上没有写明“残障适配限制”,在德国退货率高到吓人,最终被亚马逊封号。

中国制造业一边往出海跑,一边却对“照护责任”一无所知。很多中国制造商依然停留在“能用、便宜、灵敏”就能出海的阶段。但在欧美市场,用户和监管机构关注的是:这个产品的每一行代码、每一个接口、每一次响应,是否经过伦理考量和责任链管理。比如:

  • 你的智能遥控器,按钮布局和手感是否符合视障用户的需求?
  • 你的投影仪,是否内置字幕控制和语音提示?
  • 你的路由器后台界面,是否支持屏幕阅读器?

适老科技,拼的不是功能,而是科技伦理。而中国制造业,恰恰在这块长期缺席。他们会做产品,却没人告诉他们什么叫“符合照护伦理”;他们做的是家居、厨电、五金,却不知道海外把这叫做 Assistive Tech(辅助科技),受医疗法规约束;他们在找出路,却没人翻译那一纸纸海外法规背后的生死逻辑。

EAA:合规新战场已经开始

 


《欧盟无障碍法案(EAA)》2025年6月28日正式实施。这是欧盟数字立法里一项意义深远的法规,要求在欧盟销售或使用的智能硬件、网页、APP、视听设备、支付终端等必须符合统一的无障碍标准,否则面临投诉、禁售、下架、罚款的风险。

法规同时规定过渡期:2025年6月28日后上线的新产品必须声明符合EAA。存量合同内的产品可在 2030年6月28日 前完成整改

 

这不是一纸宣言,而是欧盟市场准入的现实护照。


EAA点名的重点产品范围包括,而实际上受影响的产品远不止这些:

  • 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台式机及其操作系统
  • APP应用程序、Web网页
  • 智能电视、电视机顶盒、投影仪、路由器
  • POS机、电子书阅读器、流媒体设备
  • 智能音箱、智能手表、手环、车载娱乐系统、游戏机、智能摄像头

不仅如此,还必须满足具体标准和技术要求,例如:

  • 屏幕阅读器支持、文本替代、高对比度
  • 按键布局合理、语音替代、键盘导航
  • 遥控器按键触觉设计、字幕同步、音频描述

 

很多人以为无障碍技术不过是换个电路板、加个感应器。中国的IoT产业链天下无敌,把这件事做得很快,但其实做得并不好。在欧美,“Assistive Tech”是一类特殊的产品,直接列在照护体系里。它的每一份说明书、每一个使用场景、每一次数据上传,都是围绕“安全、隐私、信任”三大红线来设计的。但在中国,我们总是习惯用“方便”代替“可靠”,用“体验”代替“伦理”。甚至很多制造商根本没意识:老人误触、用户恐惧、隐私泄露、责任不明,这些可能对一个个体,一个家庭有什么潜在灾难。

无障碍科技,拼的不是功能,而是科技责任意识。而这恰恰是中国出海产品里最缺的部分。在中国,“适老化”与“智能化”被快速捆绑。但问题是——我们习惯了用“功能”代替“设计伦理”,用“体验感”模糊“照护权”。很多制造商以为,只要产品能自动感应、能语音操控、能联动灯光和窗帘,就叫“智能适老”;但在欧洲标准下,这可能只是一个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可控高风险设备”。在欧洲,“适老科技”是法规先行 + 医疗审批 + 用户同理 + 隐私底线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中国,它往往只是一次“产品升级”或“社交营销”的素材。大家太习惯打擦边球——用“智能”包装“延迟责任”。

 

干货摘录:合规的常见盲点和误区

标准碎片化和认证路径不清晰

企业面临最大挑战是标准碎片化和认证路径模糊,建议企业与认证机构合作,通过“一站式路线图”实现多测合一、降低成本。

设计阶段介入标准意识

无障碍要求前置到产品研发阶段,而不是最后补丁,否则整改成本巨大。

从最低合规到体验增值

通过法务与研发配合,让合规成为体验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底线。

被动合规到主动参与规则

无障碍标准已深度嵌入欧盟数字法治多个领域,中国企业应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参与规则制定。

常见误区:很多企业都踩过的坑:

误以为买个收费工具条挂在网页上就等于EAA合规

误以为Web无障碍就是做好Cookie弹窗

误以为企业级设备不需要合规

误以为只测一个型号就能为全系列出报告

误以为遥控器、接口、配件不在EAA范畴里

写在最后:做听懂前线炮火的人

我是中国企业出海前沿战场回来的人,我写东西不是为了讲几个国际趋势的故事增加谈资,而是因为我真的听得到炮火的声音。我听过欧盟的电器合规听证会,我看过美国家庭对智能设备的起诉案,我关注AI伦理的底层草案。下一轮真正的出海,不再是流量,而是合规、责任、照护认知。

如果你是做面向海外市场的智能家居、适老改造器材的企业主,不妨留言聊聊:如何一起把红线看清楚,在这场无声的合规战争中,把风险化解。


 

话题:



0

推荐

丙方张大王

丙方张大王

11篇文章 1天前更新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工学院MSW;美国筑建业协会认证的适老化改造专家(CAPS);一个决定面对现实的独生子女。个人微信公号:工部侍郎有点忙

文章
  • 文章归档
2025年 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