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被一份电子签名网页气到了
我算是个电子产品的重度用户了,电脑、手机、平板、各种智能设备对我来说真的不算什么难题。可那天晚上,我差点被一份电子签名网页的奇葩设计逼疯。
父亲需要电子签一份重要文件,让我帮他在电脑上处理。我以为很简单,一边安慰他别急,一边在浏览器里打开网页,结果怎么点都不对劲,签名根本生效不了。
我不甘心,换了安卓手机试、又换了苹果手机试,还是不行。又抱出笔记本电脑,各种浏览器全试一遍,依然卡死在签名环节。
那一晚上,我折腾了三个多小时,反复排查是不是我操作有误,还是没找对按钮。最后搞到快半夜时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网页根本就是只给iPad做了适配!但页面里完全没有任何提示!
那一刻,我真的有点崩溃。
而更让我心疼的是:平常本来是电脑熟练操作者的父亲其实已经纠结了好几天,他并不是技术小白。连我们都在这样的“蠢”页面设计面前栽跟头,那更多对技术更加一窍不通的老年人呢?
这几年,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给父母装备上了“智能家居”:
会说话的音箱、会亮的感应灯、会自动开的窗帘、联网的电饭煲……
但你问问爸妈的真实感受,他们大多只是配合笑一笑,或者干脆不用。
这些看似“便捷”的科技,最后变成了一堆闲置。
我们忘了,智能≠照护,便利≠安全。
02|科技无障碍是什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在我最近参加的 TADC2025科技无障碍大会 上,一位专家用一句话解释了科技无障碍:
“科技无障碍,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安全、舒适地使用数字世界里的产品和服务。”
听上去很抽象,其实就是解决我们父母日常生活里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很恼人的问题,比如:
在欧美,这些问题都被严格纳入标准管理,比如 《欧盟无障碍法案》(EAA) 就要求产品必须支持:
- 屏幕阅读器,给视障人群读出屏幕内容
高对比度模式、可调字体,方便低视力人群
按键触觉识别、合理布局,方便手感下降的人
字幕、语音提示、振动反馈,方便听力障碍的人
不依赖触屏操作,保留物理按钮或语音控制
这些标准听起来遥远,但每一条都和父母的日常有关。
而在中国,这一切,还只能靠我们自己替父母去筛选和判断。
03|行业标准在变好,但父母折腾不起
大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欧美无障碍法规的落地,会倒逼整个行业提升水平。未来,更多产品会从源头开始考虑设计伦理和照护责任,不再让用户做“小白鼠”。
这是好消息。
但现实是:这样的变革,需要时间。需要几年,甚至更长。
而我们的父母,不应该被“折腾”。
在这个过渡期里,我们不能让他们在各种粗糙设计的小白鼠产品里反复试错。
作为成年子女,我们至少要学会替他们提前做一层“产品筛选”:
科技无障碍,从家庭开始。我们先做好自己的选择,别让父母为试错付出代价。
04|科技背后的隐私风险,你考虑过吗?
除了使用不便,很多“聪明”的智能产品还暗藏隐私风险。
在欧美,一些家用智能音箱因收集用户语音数据被曝光后遭巨额罚款;一些老年人电子腕带泄露健康数据被集体起诉。这些产品在国内也热卖,但几乎没人提醒用户它们背后的隐患。
而在家庭里,这意味着:你可能为了给父母装一台智能音箱,却让他们的语音、位置、健康状况被长期记录上传云端,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这些“听不见摸不着”的风险。
在选择产品时,请务必替父母留心:
- 是否有清晰的隐私政策和关闭权限
是否能本地运行、不强制联网
是否承诺不上传健康或行为数据到云端
照护父母,不只是让他们用得顺手,更是保护他们不被无形中“裸奔”。
05|写在最后:科技无障碍,从自己家开始
科技无障碍是企业的责任链,在家庭里,是成年子女的底线。
我们常说要给父母“更好的照护”,可如果你连家里那盏感应灯、那台智能电视、那个语音音箱的体验都没替他们想过,那还谈什么照护呢?
我们都希望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方便一点,但不该让他们在科技面前感到沮丧和无力,更不该让他们在一堆小白鼠产品里,被反复试错。
所以下次你想为家里添置“智能”产品时,请先问问自己:
这次是真照护,还是新风险?如果你也有类似经历,欢迎留言聊聊。
0
推荐